会理县位于四川省最南端,地处攀西腹心地带,地质史上属康滇古陆,并处于“康滇地轴”中段,在幅员452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从县城向南延低至金沙江畔,广泛出露着地质历史时期中生代的陆相红色地层,以及新生代第三、第四纪地层。尤其是恐龙演化发展鼎盛时期的早侏罗纪和中侏罗纪过渡时期地层在县境内多有分布,其中蕴藏有丰富的恐龙及其它脊椎动物化石。
20世纪70年代601地质队在会理鹿厂镇开展区域地质和矿产调查时,于鹿厂镇后山首次发现部分侏罗纪恐龙化石,这是会理发现古脊椎动物化石之始。1989年会理文物管理所绿水乡化石点调查中获得一哺乳动物化石标本,确认为新生代第四纪哺乳动物剑齿象(stegodon)臼齿化石标本。自2005年以来的10余年间,会理不断有古脊椎动物化石发现,县文物管理所根据相关线索,先后在红旗、黎溪、通安和鹿厂区域内发现了20多处古脊椎动物化石、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和其它古生物化石埋藏点。2006年,已故的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馆长、教授,成都理工大学恐龙研究中心主任李奎来到会理,对通安镇的一处恐龙化石点进行了考察发掘,并获得一具相对较完整的恐龙化石个体,确定该化石埋藏地层为侏罗统益门组中上部,时代为1.8亿年前的早侏罗世,是一种新的蜥脚类恐龙化石,并将其命名为“何氏通安龙”(Toganosaurus hei geh.et sp.nov)。2010年7月,李奎等在《古脊椎动物学报》发表了《四川会理早侏罗世-新的蜥脚类恐龙》的研究成果。
2014年4月,应会理县文物管理所的邀请,年近80高龄的世界著名恐龙专家董枝明教授带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尤海鲁博士及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委员、四川省自贡市恐龙博物馆研究员彭光照等专家一行9人来到会理,展开了为期两天的考察活动。董枝明教授一行专家首先在会理县文物管理所观看了近年采集的化石标本,认为会理县分布有较广的中生代侏罗纪地层,恐龙化石埋藏分布广,种属也较丰富,是西南地区自贡和禄丰之间非常重要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埋藏点,对于研究地质环境、气候和古脊椎动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有开展科学研究和合理利用的潜力及价值。随后,会理县文物管理所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商定了联合对会理古脊椎动物化石进行一次全面的考察,共同开展调查、发掘和研究,保护和利用好这一宝贵的自然遗产。经过几年的努力,在会理的调查勘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获得了一批有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标本,对于研究西南地区自贡和禄丰之间恐龙的演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